六十年前我们是怎样种田的

\
周焕锦,1929年出生,参加过解放战争,后到城里工作,退休后在老家三圩休养。


  六十年前,我们三圩这儿有个大地主叫徐林文,那时我们不叫地主,叫老板爹爹、老板奶奶。他有9个儿子,但只有7个长大活了下来。我家种的是徐九(徐启江)的田(现在徐九的女人还健在),有一步车(音“叉”)。同组的柏井元种的是徐八的田,也是一步车。顾成福家种的是徐林文的养老田,也有几十亩。
  一步车是多少呢?步车是那时候的数量单位,一步车有八九十亩的,也有百十亩田。步车分风车和洋车两种,风车有八个叶子,风车的成本高;洋车上面下面都有钵,靠轴带动。
  那时种田,稻种是老板的,修风车、添木料也是老板的,但船是自己的,枏(nǎn)泥时老板给工钱,枏泥算大工,一个工只算了五升粮食。牛是自己的,没有船和牛是种不起来田的。


  那时父母带着我们一家六七口人去种田,那时我8岁,上面有两个哥,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过去种田全是大沤田,常年泡在水里,也有旱田。沤田和旱田隔七八年改一次,水改旱要隔上好几年才肯长庄稼。
  那时稻种品种很少,主要就是三种,一种是大头龟,一种是洋宣,还有一种红宣,此外还有糯稻。沤田里长稻全靠风车送水,大风来的时候,把风车叶子升上去,水就送上来了。秋天洋宣成熟得早,立秋就能收了,然后收大头龟,最后是红宣。沤田一年长一季稻,不长麦。沤田的顶头牛耕田时经常跑,被踩得很陷,有时一直贴到牛的肚子,人上去都齐到人的大腿根。我14、15岁时开始学耕田,那时个子不高,都是用肩扛着犁梢。为什么要用肩扛呢?因为沤田陷,自己个子又矮,必须扛着才能耕得起来。
  种稻一共要一百天的时间,俗话说,“连栽连下,一百天归家。”那时清明前就下秧了,到立夏的时候沤田栽秧就已经结束。不像现在,立夏的时候麦子还没收割呢,更不要谈稻了。


  沤田种稻的产量不高。如果肥料足,可能会收到顶份稻,一亩稻田能收十斛子,就是两担半稻。一担稻十斗,一斗稻十二三斤,一担也就是一百二三十斤。顶份稻是不容易的,要多枏泥,还有用绿肥,人粪肥粪也有。那时养猪没有猪圈,就是把猪扣在灰堆上,让它作粪,就是把灰、粪、烂菜叶子这些一起作,作的粪去腌肥。
  收庄稼以后我们和老板的分成有四六分成,有倒四六分成,一般平分的(五五分成)占多数。有的老板得六成的是枏泥给工钱的。老板得四成的,是枏泥没有工钱,老板的提成就少。
  仁义的老板也给我们一点自留地,有一两亩,长地瓜、萝卜,这是不用和老板分成的,长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吃。
  那时老板也不容易,八十亩田把你种,一亩田长二百斤,老板得一百,你得一百,按五十亩旱田,老板得五千斤,你得五千斤。老板平时开支也不小,能节省下来的也不多。老板砌房子也舍不得用砖头,整个三圩只有3个瓦房。老板得到的少,种田的得到的更少,人多,买衣服、置家司、盖房子样样要花钱,五千斤稻变成钱只有一点点。


  那时地主越大越大方,地主越小越小气。大老板开工的时候请做工的吃饭,“播种送稻,快活三朝。”说的就是大方的老板让做工的吃几天好饭。小老板一共只有七八十亩田,一般是自己种。家里有牛有船,也借给邻居用,但要邻居还工。
  过去总以为沤田改旱肯长庄稼,现在看来也不至于,当时其实是没有水稻良种。现在水稻一亩田有1500斤了,主要还是品种好。
 

  (作者简介:周焕锦,1929年出生,参加过解放战争,后到城里工作,退休后在老家三圩休养。)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