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

 大丰县人民的祖先一直从事盐业生产。盐民是劳动人民中最苦的一个阶层,官府压迫,盐商剥削,“小屋数椽,不蔽风雨,脱粟粝饭,不能饱餐”,“烧灼熏蒸,蓬首垢面”,“病疫荒丧,尤不能堪”(见嘉靖《两淮盐法志》)。这样非人的生活,造成他们强烈的反抗性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淮扬治水期间,督工于西团,写成了《西团记》,其中记述了这里的民情:“居民煮盐捕鱼为业,然轻生嗜斗善逋国税”。这种反抗性格早在元末明初张士诚率领的盐民大起义中就有了鲜明的体现。张士诚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等18名盐民起事于草堰场界排头河边的十五里庙。经过14年的征战,取得了南到杭州,北到山东,西到安徽,东到大海的方圆2000余里的地盘,并据平江(苏州)称王,国号大周。尽管张士诚一度向元政府屈膝投降过,并且最后为朱元璋所消灭,但为我国沿海盐民开了反抗封建压迫的先声,削弱了元朝政府的反动统治,导致改朝换代,其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丰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504名,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1227名,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又有89名烈士光荣牺牲。
    民国初,张謇来此创办盐垦公司,废灶兴垦,招来通、如、海、启贫农垦荒植棉。其中以海门人为最多。在生产活动中,本地人与海门人友好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大丰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上,本地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耕作粗放,生产工具落后。而海门人因故乡人多地少,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习惯。在海门人来到之前,大丰西部地区也种有少量棉花,种植方法是在盐分较重,不宜种粮的土地上撒上棉种,待雨水把棉种淋得粘在土上才出苗,然后除除草就行了。而海门人则用条播、点播的方法,出苗后又有间苗、施肥、整枝、摘心等一整套管理措施,所以棉花亩产量大大提高。海门人的植棉技术很快为本地人所接受、应用。再如海门人带来的碗儿锹、拉锹、铁错等工具,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也很快在农区推广。在性格上本地人忠实敦厚,人际关系松散,海门人活泼开朗,注重相互团结。在生活上,本地人节俭简朴,但不善于搞多种经营;而海门人却舍得花钱,也善于搞钱。上述这些各自的优良传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大丰人民特有的性格和风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大丰县社会风气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影响,人际关系一度比较紧张,派性斗争时有发生。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社会秩序趋于安定。1982年,中央发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指示,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风气逐渐好转。但在此期间,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国家改革、开放之机,进行犯罪活
动。1983年,全县开展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经过3个战役,摧毁了l0多个盗窃团伙,巩固发展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出现了探索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新情势。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