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历史上的穿着习俗

  大丰人的穿着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大丰人穿着的变化就可知道大丰人的变化,感受到大丰人生活的变化。对比现在,这篇八十年代的记录也许更能勾起您的回忆。

【服饰】

    服装
    男人的衣服,清末民初上装有对襟短衫、袄和大襟长衫、袄两类。按季节不同,上装又有褂子、夹袄、棉袄和背心(无袖的短衫)之分。长衫也有单、夹、棉、皮之分。乡绅富翁长衫上还要外套短褂,以示气派。下装是肥腰裤,也分单、夹、棉。穷人冬天做不起棉裤,就在单裤上加两只棉腿套,上面用带子系在裤带上,称为“套裤”。民国20年以后,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开始穿学生装、中山装、西装。解放以后,除老农仍穿家庭自缝的传统“中装”外,年轻人一般穿中山装,色调以蓝、灰、黑为大宗,其中又以蓝色为主。冬天穿大衣。“文化大革命”中,草绿色军装风靡全县,身着绿军装,臂带红袖章,腰束宽皮带,斜挎“语录”包,是红卫兵的典型形象,也是青年人追求的“时代精神”。80年代西装在青年中普及。此外,茄克衫、滑雪衫、羽绒衫、青年衫、猎装、牛仔裤也很普遍。色调也由“老三色”向多颜色变化。从70年代起各类人造纤维织物不断问世,衣料由单一的棉织品向化纤织品、混纺织品转变,挺括、美观、耐穿。妇女的服装,清末民初时上以大襟短衫为主,绣以花边,下穿肥腰长裤,寓家妇女外加拖  地褶裙。民国20年以后,富家和城市部分妇女开始穿旗袍。解放以后,老年妇女仍穿传统“中装”,青年妇女一律春秋衫、两用衫,色调多为蓝、灰、黑。“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男女红卫兵穿着完全相同。80年代,妇女服装进入新潮流,款色新颖,名目繁多,色调鲜艳,婀娜多姿,仅裙子就有四块式、六块式、八块式、三角裙、喇叭裙、旗袍裙、侧裥西装裙、中裥西装裙、百褶筒子裙、学生裙、各种连衣裙等。

\

在如今的大丰,年纪大的妇女仍然有戴头巾的习惯。  摄影:大丰之声 一言

    冠戴
    解放前,男人大都戴瓜皮帽,有社会地位的人戴大礼帽、裘皮帽。解放初,干部戴八角有沿军帽,后来发展为无角圆形有沿帽,称解放帽。冬天戴长毛绒帽、列宁帽等。解放前,中老年妇女冬天有的戴“勒子”,那是一种里面用布骨、外面用黑丝绒做成的两片鱼形连在一起的头饰,扎在头的两边。宽的部分正好遮住耳朵,额前还饰有两颗亮珠,有的扎纱包头,那是一块纱巾,把它折成带状。扎在头上。已婚的青年妇女在劳动时带头布,俗称顶头巾。姑娘家头上除了发夹,插花以外,不戴任何东西。解放后,农村妇女在田间劳动,一般头扎花毛巾。冬天老年妇女戴毛线编织的帽子,年轻妇女除了连在冬装上的“风”帽外,一般不带帽子。


    鞋袜
    解放前农民田间劳动时以穿草鞋为主,在家穿圆口布鞋。穷人很少穿袜子,有时也穿自家缝制的布袜。长统纱袜只被视作洋货,故称“洋袜”。曾有“文明世界,洋袜吊带”的说法。冬天下雨穿钉鞋,那是鞋帮上涂上桐油、鞋底上钉了铁钉的既防水又防滑的雨鞋。解放以后,球鞋、套鞋、皮鞋逐渐增多。进入80年代,除了部分老人仍穿布鞋,大部分人都穿皮鞋、球鞋、旅游鞋、尖头高跟皮鞋。布袜、纱线袜已被各种尼龙袜所代替。


   【头饰】

    发型
    在清代,本地男人留发梳辫。即前面剃半片光头,后面蓄长发,梳成辫,黑丝线垂到臀部以下。民国初,剪去长辫,留齐耳长发,俗称“鸭屁股”。以后逐渐过渡到如今的各式发型,有西装、平头、抛顶、光头等。解放前,本地女孩前额留刘海。后而梳小辫,出嫁后,挽辫成髻,插上银簪和其他头饰,所谓“年以及笄”就是女子到了梳髻出嫁的年龄。解放后,集镇年轻妇女大都不再梳辫梳髻,而留齐耳短发,俗称“二道毛”。而农村一仍其旧。进入80年代,城乡妇女普遍追求时髦,大都烫发,发型多样,有青年式、游泳式、学生式等等。

    首饰
    解放前,本地妇女大都穿耳眼,戴金银耳环、耳坠。姑娘出嫁。必备的首饰有头簪、钗、耳环、手镯、戒指等。解放后,女孩子不再穿耳,旧式首饰也不再为姑娘们所欢迎,青年女子以装金牙、戴手表为时髦。80年代,耳环耳坠再次流行,有的还戴上金戒指、金项链。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