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纪念大丰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王立新
曾到卖肉的地方找猪头猪眼睛练习手术

评论
0

图片

冬至(12月21日)的早上,天气格外的阴冷,我还在床上,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好几个人的内容都在为同一件事唏嘘不已,说的是人民医院某主任医师突然离世,才58岁,后面几句无非是人生拼的是健康,健康唯一之类。

这几年看到太多突然离开的人,新朋旧友,名人凡人,慢慢的已经可以平静的接受了,但一个医生这个年纪这么离开还是让我觉得有故事,忍不住心有戚戚,就多问了一句:这是人民医院的谁啊?小城太小,工作生活的原因,认识很多医生。

朋友秒回:眼科主任王立新。我几乎惊得坐起来:哪里敢相信!然而却是真的。一连找了几个熟悉的医生朋友打听,都确认了,说是心梗,虚岁才58。

一个熟悉的外科医生给我打电话说了些具体。说其实他是有症状的,在医院做了冠状动脉造影,看到血管非常狭窄,已经都是栓塞了,劝他赶紧治疗的,可他说是怕术后手抖开不了刀。最近又去上海某院看了,人家说了个活话,可放可不放支架,他还是犹豫了,说是回来考虑考虑,哪里还有考虑的机会了啊,然后,他就这么走了!

朋友感慨:他是医院为数不多的好医生之一了……就是对开刀上瘾。这外科医生都像神经病,头脑里全是开刀!就跟人家赌博嫖婆娘似的……还爆了粗口,像是骂他也像是骂自己。

我听了更加难过,一个医生,还有症状,都去看了,都知道了问题在哪,却还是这样不治而终,实在太说不过去了!

那一天,只要闲下来,眼泪便怎么也忍不住,我一定得写个文章回报他。我是欠他一个感谢的,虽然多年后重逢时表达过,但一直觉得不够,远远不够。我还欠他一顿酒,虽然在餐桌上已经约了,他也答应了,但一直被各种事务牵扯着没有兑现,现在终于没有机会了……

图片

1995年的秋天,生娃一个多月后,我总感觉眼睛前面有点什么,隔壁小伙子知道了,严肃的跟我说,你赶紧去医院,我爷爷刚动手术,青光眼,就是这样,会瞎的。虽说不相信,还是去医院看了。那个医生就是王立新。当年他还是个小伙子,清清瘦瘦的,一口农场方言温和而坚定。检查结果是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矫正视力0.1。

彼时的我跟当年所有人一样,别说医学常识,连生理知识知道的都有限,所以根本不懂这结果意味着什么,只希望早点结束早点回去,家里还有个嗷嗷待哺的娃呢。记得那会儿人民医院正在等待上级来验收二甲医院,差不多病人都赶回去了,病房里干干净净空空如也,根本不希望有人住。我听到他跟负责的主任在争取什么,后来知道是他坚持让我住院治疗,坚持让我靠自身吸收出血,慢慢恢复。结果也是如他所说,真的出血止住了,自己吸收了,视网膜回正了,视力恢复了。

出院以后,产假也结束了,我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求生之旅,除了人生多舛,还有个值得庆幸的原因是后来这么多年几乎都没有去看过眼科,所以,拿了出院小结那一别后,我们再没有遇到过。现在想来,开出那份出院小结的初出茅庐的王医生,当时该是深深地松了一口气的吧?

再次见面已是去年冬天,朋友约吃饭,说是几个熟悉的人临时组局,为一对刚从外地回来的夫妇接风,都是朋友又在小区门口便去了,到了说再等一个人哈,人民医院的王立新。听到这个名字时我几乎穿越般一愣:这是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

那年空旷的医院住院部里,我见得最多的人就是这个名字;我床头挂着的床位卡上,无数次看到的就是这个名字啊。那是些我以为自己已经忘了的成年往事,但这名字像个阀门,把尘封了二十多年的记忆一下子给打开了,我不敢想象这个人是不是我知道的那个人,是的话,他现在什么样了?我还认识他吗?他还记得我吗?

等到他来了,我一看就知道,这个王立新就是我记得的那个王立新,虽然他老了,头顶秃了。席间敬酒,跟他说了当年故事,他果然不记得了,只是告诉我,那时,他刚从乡镇医院进县城医院。并笑道:这么多年,来来去去的病人太多了。

他不记得了,可我却忘不了了。此后,那些因这次见面带起来多少当年故事一点点都上了心头。一直想着,也跟他表达过,我得认真请他一次,还有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的朋友们,我得认真地跟他道谢……

可是,再没有机会了啊,这个感谢,我终于没有机会送出了……

图片

前几天忍不住,跟朋友边喝酒边说了这事,我们俩都红了眼眶。她沉默了一会儿,悠悠地说:当年的你们真胆大。然后,她给我讲了一个盲人按摩师的事。

朋友肩颈不好,常去一个按摩店做理疗,一来二去,跟店里的按摩师熟络了起来,有天问他:你这眼睛是天生的还是什么情况啊?按摩师告诉她,哪里是天生的啊,原来也是正常的,17岁那年视网膜脱落,家里还蛮重视,没有耽搁直接带去盐城市里看了,立即做了手术,然而,手术失败了,从此失明了。

那是个长相不错手艺更好的人呢,待人客客气气的。朋友说,可能怎么办呢?术前都是签了字的。所以,你是多幸运啊。当年,要是知道最起码的知识,你怎么敢就这么由着一个小年轻用这样的方案治疗?!

于是,我到知乎上咨询了,一个资深眼科专家回复我:视网膜脱落以后,手术确实是目前唯一可以治疗、将视网膜回到正常位置的手段。并且,手术做得越及时,疗效就越好。而视网膜脱离后,如果医治不及时,视网膜会失去营养的供给、逐步坏死。

并且,他很有把握地说:就目前医学技术的发展而言,视网膜脱落手术的成功率已经超过90%。可是,我想到的却是剩下那10%的人怎么办啊?那个17岁的少年便是其中一个。

朋友总结下来就是:当年的你们,一个无知,一个无畏。

我却更愿意认为,当年的我们,是两个愿意无条件信任对方的人。作为病人,对医生医术和医德的信任;作为医生,对病患良知和认知的信任。结果就是两个年轻人在一个小县城简陋的医院里,有如神助一般完成了直到今天多少大地方大医院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事。

现在看来,我是何其有幸!否则,我的人生将陷入无尽的黑暗万劫不复,这是我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啊。于是,愈发地为他的离去感到痛心。

图片

后来,陆续听医院的朋友告诉我,九十年代初,他在大桥镇中心卫生院支农的时候还不忘刻苦钻研医术,那时候练习资源匮乏,他经常到当地卖肉的地方找猪头和猪眼睛,在上面练习手术操作、缝合打结等等。

朋友说他真是个非常好的人啊,只要来看病的,对谁都一样,对那些劳苦农民,更是无限悲悯,为他们考虑替他们着想,想方设法用最合适的手段让病人得到最好的结果。

朋友说你写写他吧,他是我们医院的好好先生……

这让我更加悲伤起来,这样一个好好先生走了,还有其他的病人还会遇到其他好好先生吗?

然而,为了写这篇文章,也为了更多的了解他,我用自己知道的方法搜索到的,却只有医院公众号上有几处出现过他:他在病房给病人做科普,去学校给孩子做讲座,到乡镇给农民做义诊……

这个好好先生既没有著作等身,也没有荣誉加袍,他就是个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眼科医生,他在同一个岗位上做了三十多年,他做的最大的干部就是不脱产的眼科主任……

图片

那天去看望一个病中的朋友,劫后余生的她说医生和病人之间冥冥中也是有缘分的,你跟王医生之间一定有神灵相助。就像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懂自己,也更懂他人。人生的丰盈,就在互相遇见、了解彼此中完成。

是的,人这一生,总要为某种超越人生的东西而活着。这些东西也许是我们看不见的, 但是看得见的不用去相信, 看不见的才需要相信。比如良知,比如信仰……王医生的活着,一定如是吧?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博士生导师,《庄子真义》的作者杨广学也说:“一个手艺人把手艺做成了,他的心必须是通神的,如果他的心是塞住不通的,是做不了的。“

我相信,王立新医生就是这样有神助的手艺人,只是他的工具是手术刀。

图片

1735610239242.jpg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义工联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