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酉河

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大丰更是以湿地湿地之都而著称,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大丰的卯酉河风光。
  我从小生活在船上,整天漂泊在水上,卯酉河是我的摇蓝,两岸的芦苇是我天然的银幕,白天的鸟儿和晚间的萤火虫是我生活影片中的主角。父母没有文化,整天忙着将一条小船拉到东、撑到西,闲时也会给我讲讲故事,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我最早的文化大餐。在他们的故事中我渐渐地对大丰的地域文化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
  民国13年(1924),民国实业家张骞应大丰乡绅之邀来大丰垦区创办盐垦公司,由于土地的盐碱化,为满足农耕需要,张骞来丰后首先是开渠灌水、改良土壤,兴筑海堤9450米。同时开挖了东西走向的一卯酉、二卯酉、三卯酉、四卯酉、五卯酉5条干河,还开挖了南北走向的西子午、中子午、东子午3条干河,形成南北向支渠,东西向主渠的农田沟渠格局。
  据说卯酉河和子午河的名字是在开挖时以罗盘定位按东西、南北之向取名,自南而北五条通向黄海的河叫卯酉河,每条河间隔6框田(每框田约1.25华里),横穿这五条河的三条人工河为子午河,平均每条河的长度约为三十公里,这些河道均为排碱需要所开挖,形成独特的五纵三横正交人工河网景观。张骞的“废灶兴垦”,将北宋以来大丰境内的紫庄、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等沿海的盐场改为良田,使大丰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原材料基地,也为“大丰全丰”这个美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中,每年到冬季小麦种下后,按照大丰人的习惯说法就是“麦一种,手一拱,不是自摸,就是出冲”,这个时候农村是最清闲的时候,各村便动员农民开赴各条河道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挑河运动,这时候便可见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号子振天,高音喇叭的歌声与民工的号子声奏响成一曲团结治水、人定胜天的凯歌,其场景壮观,人们全凭肩挑手挖,个个身龙活虎、干劲冲天,他们每担泥土都超过100公斤。施工过程中的难度一天比一天难,因为河床一天比一天深,挖上来的泥土运走的路途一天比一天远,有的土方还要用去填埋废弃的沟河,特别是到了河底时(民工称拿龙沟)是整个工程最艰难的时候。初冬的早晨,水温已近零度,沟底已见水,甚至结薄冰,只能赤脚下去作业,水冷剌骨。每到这时,都是党员、团员、生产队长冲在前面,主动下去。河工们按土方计算工分,在那个只求温饱的年代里人们舍得吃苦,为的就是能多挣点钱让一家老小吃上几顿饱饭而卖命。挑河从秋冬一直持续到腊月底,然后进行评奖,卖力气的人都会得到印有“劳动光荣”字样的面盆或茶缸之类的奖品,挑河的人都会以此为荣。
  我们今天所看到家乡美丽的河流,不是自然界先天而成,而是当年整个农村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历经数年挥汗如雨、手挖肩挑、靠“人海战役”开掘而成的,“上河工”一词至今仍是今天五零后人的辛酸回忆。
  大丰的卯酉河是在不断的修整过程中才有了今天的秀丽风光,卯酉河也是大丰人的母亲河,丰富的淡水鱼虾资源养活了两岸不少“靠水吃水”的捕鱼人,夏季的白天船帆点点,有条河边都有被行船的人踩出了一条婉延曲折的纤路,夜晚可见忽明忽暗的渔火,两岸的芦苇象是排列着的战士保护着她,鸟儿在其中筑巢觅食,或立于枝头欢叫;冬季有时会被冰封,到了秋冬便是条条满载棉花的小船往来穿梭。
  在过去的数年中,卯酉河一直是大丰人的主要水上交通要道,承担着南货北运、北货南移的重任,西接串场河,向东一直通向黄海,恰似大丰这个巨人身上的血管一般,在历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保持着五条卯酉河原有的格局,才有了今天大丰境内规划完整、条理清晰的河网格局。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