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兼程
铸就辉煌成就——大丰市人民医院发展简史

\
大丰人民医院1999年底开工建造门诊大楼,并于2002年底建成。


  大丰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是1950年在台北县休养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台北县卫生院,1951年8月更名为大丰县卫生院。院址在大中镇新街39号,仅有平房15间,300平方米,后搬至健康东路现党校处,1956年迁至现址。建院伊始,百废待兴,设备简陋,环境艰苦。技术力量薄弱,职工人数不足10人,没有正规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治。外科用普通桌子作手术台,借用车行的钢锯当骨锯,只能做取弹片、开疮疖等小手术,1952年施行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建院初期,卫生院既承担日常医疗工作,又行使全县的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尽管任务繁重,条件艰苦,力量薄弱,但对于缓和解放初期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195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逐步拨出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建设。当年国家首次从上海农场医院护理培训班分配五名护校毕业生来院工作,还吸收部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职人员来院工作,选拨部分有文化的职工到上海农场劳动医院进行业务进修。1953年建成病房,1956年建成门诊用房,医院逐渐形成规模。1956年卫生院更名为大丰县人民医院,主要任务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不再承担卫生行政管理职能。是年,病床增设为50张,全年门诊已达4万人次,年住院病人600多人次,医疗技术力量也不断得到充实。1957年添置了X光机,开设了五官科、妇产科业务项目。医院不仅能诊治常见疾病、多发病,还能正常开展上、下腹部手术。这一阶段为今后医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1958年全院职工积极投身于“大跃进”运动中,大搞科学实验,自制的角膜显微镜得到上级的表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普遍下降,一些传染病流行。医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派出医疗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病治病工作。1961年病房楼建成,增设病床130张,第一次开设干部病床4张。
  1963年至1965年,省卫生厅确定大丰县为卫生建设重点县,在人员、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实和加强。1966年省卫生厅给医院配备救护车1辆,0.5吨锅炉1台以及其他一些医疗器械。医院已能批量生产大输液等灭菌制剂。1964年,省卫生厅组织城市医院对口业务支援,定期组织专家教授来院进行业务指导。南京鼓楼医院许冈庆教授一行5人来院进行坐诊,1965年无锡市、盐城地区下放15名医疗骨干来院工作,医院技术力量得到明显加强,1960年施行首例胃切除手术,1963年施行首例胸外科手术,1964年施行首例食道癌切除术,医疗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医疗业务量逐年增加,1966年门诊人次已达到11万人次,年住院病人3560人次。这一阶段,是医院稳步发展,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至1977年期间,先后有军代表、工宣队、“赤脚医生”、工作组进驻医院。院领导班子一度瘫痪,两派群众组织对立情绪严重。1969年9月,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合并建立卫生服务站,医院被并入卫生服务站,部分医务人员下放到公社医院工作。“文革”期间,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遭到了严重挫伤,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废除,劳动纪律松弛,医院管理混乱。“文革”十年医院基本没有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轨。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医院的床位、设备、人员和新的科室都在不断增加,医院的规模逐步扩大,1991年新建外科大楼,同年春夏之交本地区发生罕见水灾,本院受灾严重,德国政府援助65万马克,医院自筹部分资金,于1995年建成建筑总面积3090平方米的内科大楼。1996年底,全院拥有床位360张,在编人员502人,各类技术人员齐全,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全年门诊14万人次,出院6863人次,业务收入大幅提高。
  90年代以来,医院先后购置全身CT扫描仪、彩色B超、纤维胃镜、动态心电自动分析系统和监护设备。1996年购置电脑,微机技术开始进入医院的信息、财务管理领域。
  1993年初,医院建立创建等级医院工作班子,加强医院的基础管理,坚持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强化服务措施,突出医疗质量,创建工作卓有成效。1995年11月医院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二级甲等医院”评审。1996年初,卫生部授予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称号。2009年通过省卫生厅“二甲医院”复审验收。
  1996年初开始,医院坚持按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加强了各项工作的长效管理,医疗护理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各临床、医技科室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正常开展二级甲等医院全部、三级医院部分诊疗项目。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医院首次在内部分配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工作人员的奖金根据科室的运行状况,以及服务质量考核确定,拉开了差距,职工的收入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96年开始,盐城市卫生局每年都组织人员进行等级医院不定期检查,并多次组织“白求恩杯”竞赛、医院管理年等活动,对加强医院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全院职工团结一致,迎战“非典”。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日益增长的需求,医院1999年底开工建造门诊大楼,并于2002年底建成。门诊大楼主体10层,局部11层,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各临床门诊、辅助检查以及行政后勤等科室,在2003年初搬进新门诊大楼办公。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全院职工团结一致,迎战“非典”。为准备收治“非典”病人,将传染病区搬迁至老办公楼,对原传染病区进行“非典”病房标准化改造。6月初,“非典”病房收治了江苏省方强农场一名“非典”疑似病人。为将“非典”病区、发热门诊与职工生活区进行隔离,医院拆除简易住房约3000平方米,搬迁小家庭82户。
  为强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医院在2003年11月底,制订了《大丰市人民医院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方案》,所有中层干部岗位全部公开竞聘。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代表测评等程序,90多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10余名原中层干部退居二线,符合竞聘条件的6名原中层干部落聘。2007年、2010年医院又进行了第二轮、第三轮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对行政后勤职工实行了双向选择、竞聘上岗,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病人的住院条件,主体10层、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含地下2300余平方米)的新病房楼于2007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2010年10月份,新病房大楼和肿瘤治疗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医技楼、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将于年底投入使用。


 

\
近年来,人民医院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60年来,大丰市人民医院在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现已建设和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和设备齐全,医疗服务质量优良的医疗机构。是本市唯一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时是大丰市红十字医院、南通大学教学医院。医院先后与上海中山医院成立合作中心,和南京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建立肝病治疗中心和肿瘤治疗中心,2010年11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大丰分院挂牌成立。
  医院现有在职人员(含合同制)736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4名,其中高级职称125人,中级职称23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盐城市“135”重点医学人才3名,大丰市“222工程”人才15名。
  医院占地面积近5万余平方米(含卫生培训中心),医疗用房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00张,实际开放80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肿瘤科、感染科、检验科、放射科、CT室(核磁共振)、B超室、脑电图室等40个临床医技科室,15个病区,1个重症监护病房,大丰市“120”急救医疗站依托本院建立。泌尿外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是盐城市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固定资产2亿元,净资产2.5亿元,总资产3亿元,医疗设备总额超过1亿元,拥有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双排螺旋CT、DR、数字胃肠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酶免仪、全自动五分类血球仪、全自动血凝仪、腹腔镜、体外震波碎石机、连续血液净化器、血透复用机、电子胃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结肠镜、动态心电图监护系统、肺功能仪、纤维支气管镜、呼吸机、纤维喉镜、心电监护仪、脑彩超、麻醉机、R500拍片机、C形臂X光机等进口大型高档医疗器械。
  医院坚持“质量建院、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重学科建设、树医院品牌、创一流水平,不断拓展医疗业务。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多项,撰写发表省级以上论文60余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奖励。医院以精湛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优良的质量服务于广大患者,除为大丰市73万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外,服务范围还辐射至邻近县(市、区)部分社区。近几年来,医院门诊量平均每年40万多人次,住院人数平均每年2万多人次,两个效益逐年提高,社会综合满意度均在97%以上。
  医院秉承“呵护生命从规范做起,关爱病人从服务做起,奉献社会从诚信做起”的服务理念,以“医院管理年”等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深化内部改革,在服务流程、服务项目、服务措施和服务态度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努力!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