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历史文化:张謇“兴垦”文化

 

世界伟人毛泽东说过:讲到中国的纺织事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1853—1926),属牛,南通人,光绪状元,是一个纯正的文人。清末民初,由于海岸线不断东移,大丰盐业呈衰落之势,盐商周扶九审时度势,以敏锐的眼光最先作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胆抉择——废灶兴垦。他主动邀请张謇前来大丰放垦。

 

张謇是一个近代实业救国论的主要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他通过反复调查科学论证,发现海关进口的大宗货物中,棉纺织品每年耗银2亿多两,钢铁产品耗银8000多万两,这两者是造成中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然后他又考量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证实了棉铁是欧美资本主义的两大主要产业,并进一步对创办两大产业进行了比较,棉纺织业投资少,周转快,利润高,实业救国棉尤宜先,于是1899年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此后,他集资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广植棉花开拓纱厂原料,其先后共创办了69个企事业单位。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出任北京政府农工商部总长,在他的努力下,1914年民国政府废除了王朝淮南禁垦的规定,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

 

1917年张謇、张察兄弟来到草堰场筹办兴垦公司,第二年12月“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张察为董事长,张謇就任总经理。1919年开始垦荒植棉,在大丰公司的推波助澜下,淮南沿海各场刮起了一股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废灶兴垦植棉的狂潮,南起南通的吕四,北至盐城的陈家港,300多公里的海岸带上相继创办了70多个盐垦公司。

 

在大丰兴办的六个公司中,业绩首数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其次是裕华、泰和公司,通隧、通济、逐济三公司基本上有名无实。1937年淮南各公司产棉67万担,其中大丰境内产棉达23.5万担,占三分之一以上,且纤维长、光泽好,可与美国的“米特林”相媲美,在上海市场上被誉为“大丰花”。

 

历时30年的废灶兴垦运动,一举使大丰从主导盐业向种植业的根本转变,通过后人继承发展,培育了闻名全国的百万担“银都”牌优质棉基地,优化了农村经济作物结构,推动了大丰植棉、轧花、纺织、印染、服装工业产业链的形成,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解决穿着温暖,奉献着装时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能不说张謇“兴垦”文化,不但划亮了大丰经济发展的天空,也划亮了人类文明幸福的未来。   (作者:徐卫平  参考胡春延著,《感受大丰》)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