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历史文化:范公“长城”文化

\

  众所周知,中国北方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这是一道抵御外敌炮火硝烟的长城。

  其实,在中国东方也有一道尚不被外界彰显的范公“长城”,它挺立潮头,为平民生存,抵御着肆虐的海潮狂澜。苏北海岸平缓,大丰地面真高仅1米左右,历史上被汹涌海潮屡屡肆虐成灾,据记载,自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至1946年,就发生潮灾130多次,最严重一次溺死男女49558人,古人面对海潮灾难曾经有过茫然和无奈。

 

  范仲淹(989~1052年),祖籍陕西彬县人,后移民苏州,出身贫寒,上不起学,古庙读书,为了充饥,煮一盆粥,等到凝固,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他少有大志,刻苦自学,长大后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北宋天圣元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兴化知县,他第一次征集通、泰、楚、海四洲民夫4万余人,在以大丰为中心的120里海岸线上摆开了筑堰的战场,还亲自到海边现场查看,见堤基线样放得挺直,感到很满意,就号令开工,堤高刚3尺,潮水一涨,连堤根都被冲走。潮退后,岸边留下弯弯曲曲的泡沫和漂浮物,他一下明白,地势有高有低,潮头冲击力有大有小,笔直的堤坝企能抵挡海潮呢?

 

  于是第二次筑堤又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按照潮头线筑堰,经过紧张苦干,这年冬天眼看大堤就要筑成了,可天有不测风云,怪潮涌着暴雪,一股脑儿袭来,冲垮了大堤,淹死了民众200余人,造成堤毁人亡的大事故。他顶着压力走访渔夫得知,第二次是按小潮的潮头线水位定的堤线。他恍然大悟,决心再次筑堤。

  天圣五年(1027年)秋,范仲淹调集民夫第三次筑堤。他趁着大潮,把一船船稻糠倒在海面上,潮水把稻糠一直推倒岸边,形成了一条新的潮头线作为筑堤参照线。当年秋天开始筑,第二年春天结束,堤高1.5丈,底宽3丈,顶宽1丈,加上他在通洲和楚洲主持修筑的捍海堰,绵延800华里,海天之间巍巍一堤,这不能不说是一道挡潮的“长城”,是一道科学治海的“长城”,是人民得以幸福生活的“长城”。

 

  今日,范公“长城”已融入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交通枢纽——204国道苏北段,愿范公“长城”记载着人民过去的苦难,仲淹的功德,明日的辉煌。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