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环境与科研

麋鹿保护区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与大熊猫齐名媲美。它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象”。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最后的灭绝地点,可能是江浙滨海一带。人工驯养的麋鹿,1900年在北京皇家猎苑“南海子”被入侵的八国联军洗劫一空。至此,麋鹿在中国绝迹。

    麋鹿野生种群早已绝迹,现在世界上仅存的近2000头麋鹿均为人工豢养。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来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39头麋鹿返回故乡棗野生麋鹿最后灭绝的地带---江苏大丰,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这里林茂草丰,人迹罕至,是麋鹿野生放养的天然理想场所。适宜的生境加上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管护,麋鹿种群已由86年引进的39头发展到95年233头,其野生种群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大丰麋鹿保护区初建时,区内杂草丛生,只有几间旧矮房,没有电,没有水,通往保护区的交通要道是一条晴天三寸灰尘,雨天遍地泥水的土路;打个电话、寄封信,吃点水都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才能办到;几位领导办公合住一间小房,既是宿舍,又是招待所,既是接待室,又是会议室;职工5-6个人共住一间房子。在如此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保护领导团结职工,共绘蓝图,坚定了改变保护区整体面貌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完成围栏建设6300亩,新建工作、生活用房3000多平方米,合理规划了办公区、办公室宽敞明亮,旅游景点整洁、花香。几年来,建立牧草基地700多亩,栽树10万余株。累计完成麋鹿饮水塘、开挖沟河、麋鹿公路积土计500万立方。疏通了水系,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增加了麋鹿及共它野生动物的可食生物量。近两年,区内安装了光纤程控电话、有线电话,开通了国际长途、传真,开设了班车专线,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话、通车",促进了对外交往,丰富了职工生活,改善了工作环境。

麋鹿保护区科研

    麋鹿自1986年回归故乡以来,保护区技术人员不顾寒冬酷署,常年坚持在野外观察麋鹿的行为。他们越过茂密的树林,穿过齐肩的荒草,手脸被草叶、树枝划破,全然不顾。为了观察,接连几天风餐露宿,饿了啃口馍头,渴了喝口水,也要继续做好资料野外资料的收集工作,炎然的夏季,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毒蛇野兽侵袭,都须穿戴雨衣、雨帽 、靴,从头一脚全副武装,一天下来,浑身汗水淋淋。凭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劲头,保护区的技术人员取得麋鹿回故乡、恢复野生种群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十余年来,共写观察日记达1000余篇,收集麋鹿资料近50万字,采集标本近400种3000余件,探索出定点、定量、定时、定信号的四定饲喂方式,使麋鹿闯过了"饲养、检疫、疾病、高温、繁殖"五大难关,并掌握了麋鹿发情、交配、产仔、换毛、生茸等规律。经过多年积累,已经为异地选点放养麋鹿,建立麋鹿保护区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长角血蜱是麋鹿体外寄生虫,长期以来严重危害野生动物的健康,科研人员在药物来蜱、烧荒灭蜱、翻耕草地等方法中,筛选出烧荒灭蜱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野外大面积灭蜱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原国家林业部、江苏用农林厅及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几年来,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8篇参加国际及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并宣读,《麋鹿公鹿发情期的时间分配及行为研究》被收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保护区持麋鹿研究课题是1个,其中3个获部、省科技进步奖,去年11月5日,根据原国家林业部要求,将8头麋鹿放回大自然,今年已在野外产下世界第一头野生小麋鹿,结束了世界一千多年无野生麋鹿的历史。取得成果30多项,其中"麋鹿野生放养"、"麋鹿对光周期的适应"、"麋鹿活体人工取茸"等多项成果填补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

    科研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保护区的无形资产。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努力进取,攻克了道道难关,使保护区在国内外声誉日盛。一名科研人员已成为全国十三名鹿科专家之一,温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专家,他曾作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先进个人"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受到田纪云副委员长的亲切接见,他的成就已被编入《中国人物年鉴》、《中华人物辞海》、《中外名人辞典》和《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辞典》等具有权威性的书籍。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