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促组队 进城挑战
一九八二年夏,适逢我的工作单位一一江苏省大丰县新丰中学放暑假,闲来无事,几位回城后分配在新丰工作的老知青商定,组建一支以知青为主体的篮球队,进城参加大丰县职工篮球联赛。此举得到了新丰镇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专门配备了领队和后勤。我们在全镇范围内挑选了五名曾经的知青和一名大学生回乡知青计六人。因为时间紧,没有训练,就匆匆地踏上了比赛的征程......
1982年的大丰县职工篮球联赛,有十支球队参加,比赛采用单循环制,即每个球队均需轮番对阵,最后根据胜负场次和总积分确定名次。
以乡镇知青组队参加县职工篮球比赛,在大丰历史上还不多见,因此,按照比赛规则新丰镇只能放在参赛队的最后位置进行编排,而且第一场球必须跟最强的一号种子一一江苏省建设兵团三师纺织厂相遇。三师纺织厂是大丰公认的一支强队,人员齐整,球技精湛,历年来不是冠军就是亚军,厂领导十分重视球队建设,全年有专门的训练计划,优秀的队员还有好的工作安排。特别是只要有厂队参加比赛,都要派遣专门的啦啦队。如遇冠亚军决赛,厂部更是全员放假,倾巢出动。反观新丰镇仅有六名队员,年龄偏大,配合和体力欠佳,仅凭一时冲动,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进城参加比赛了。

从左至右:王忠林、杨根祥、黄万山、樊一军、廖原。
飞来横祸 首场惨败
这天下午,骄阳似火。我们和一号种子队,在大丰县供电局灯光球场进行了首场比赛。三师纺织厂出动了三卡车啦啦队,士气旺盛,志在必得,而我们加上领队、后勤仅有8人,明显处于下风。随着开场哨声响起,三师纺织厂上场队员,个个似猛虎下山,传切配合,频频得分,特别是他们的大中锋,1.9米的高个,单手扣篮,风光无限,虽然我们全力以赴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无奈体力不支,配合生疏,一会功夫,我们的比分就落后了,此刻,在场外观战的老知青周志辉,心急如焚,主动请缨上场,只见他全然不顾自己年岁已高和发福的身躯,在球场上前堵后截,奋力地奔跑着。大家被他的精神感染,正准备重振旗鼓,全力追分时,意外发生了,对方一名队员,利用假动作,骗过了跃起盖帽的老周,使他近二百斤的身躯,失去重心后,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顿时造成手碗部位严重骨折,面对如此惨状,大家都懵了,赛区工作人员迅速将老周送往人民医院急救处理,而剩余的比赛,我们已无心恋战,最终以21分之差,首场惨败。而最让人惊讶的是,比赛结束,当我们四处寻找领队和后勤时,他们因怕担责,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廖原(右二)在比赛中
孤军奋战 逆转乾坤
首场失利,一名队员重伤住院,领队后勤不敢露面。我们就像失去了爹娘的孩子,断炊断粮,孤立无援,就剩五条光棍,连个替补都没有。怎么办?是就地解散,还是继续战斗?
什么是知青?知青是人类历史上一群稀有物种,既能吃苦耐劳,又不失智慧和血性。五条汉子齐聚医院病房,像瑯玡山五壮士一样,达成共识:"战至最后一人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每球必争,每场必拼,为知青荣誉而战,为男子汉的尊严而战!
接下来,体育运动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现了,比赛场上就五个运动员,没有替补,没有啦啦队,没有领队,没有后勤。一场一场的打,一场一场地拼,五个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互相配合,互相鼓励,越打越顺,越打越好。竟然在后续的比赛中连赢七场。此刻,从另一个赛场又传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好消息,赛会一号种子,大比分赢我们的三师纺织厂,由于骄傲轻敌,以七分之差输给了二号种子边防大队。我们最后的对手就是二号种子边防大队,这支球队绝非等闲之辈,场上队员均是从各地征召入伍的篮球高手,其中一人还是盐城市队的主力。他们赢了一号种子也在情理之中。

八十年代初,原大丰县新丰中学师生合影,照片后排左一体育教研组组长张志强(已故)、左二体育老师廖原(林场知青)、左三体育老师樊一军(围垦知青)、左四政治老师黄来银(上海知青),前排为校学生篮球队队员。
技术成熟 奇迹夺冠
三师纺织厂的输球,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我们赢了边防大队,三个队的胜负场次将相同,最后以总积分确定名次。如果我们想拿冠军,必须赢边防大队三十分以上。虽然这是一种幻想,几乎不可能,但二强相遇勇者胜。经过前八场球赛的战斗洗礼,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打法,我们的战术更加成熟,斗志更加旺盛。我们的整体实力也不是吃素的!
最后一场生死战,是在大丰消防大队篮球场进行的。比赛一开始,双方就剑拔弩张,充满血腥,边防大防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夺冠意图,更加拼命地阻击着。而我方则成竹在胸,一会儿长传短吊,策应上篮;一会儿组织攻防,突然奔袭;一会儿双中锋交替掩护,强行突破;一会儿虚晃一枪,中、远距投篮,全场开花。渴了、饿了,忍着!全攻全守,体力不支,坚持着!皮破了,脚扭了,不下火线!中锋的背心被人撕了,赤膊上阵,红着眼杀!弟兄同心,其利断金。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五个弟兄终于用集体的智慧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将对方打得丢灰弃甲,落花流水!最后,我们终于以不可思议的,领先35分的绝对优势,为知青,为新丰镇捧回了冠军奖杯!

1979年夏,作者代表大丰林场知青(大丰知青)代表队,勇夺大丰县职工篮球联赛冠军。
这是我的运动生涯中最难忘、最出彩的一段经历,我们让幻想变成了现实,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一这就是伟大的知青精神!
感谢新丰镇知青:杨根祥、樊一军、王忠林、廖原!
感谢新丰中学:优秀中锋黄万山老师!
感谢新丰小学:光荣负伤的周志辉老师!
感谢新丰镇有关领导,最后圆满地处理了善后事宜!

从左向右:王忠林、樊一军、廖原、黄万山、楊根祥。
后记:
2019年11月4日,当年的篮坛5兄弟,汇聚大丰,补办迟到了整整38年的冠军庆功宴。

八十年代,作者(前排左一)代表大丰县篮球代表队,夺得盐城市职工篮球赛亚军。
大丰知青概况
一九六四年,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发表后,数万名大丰本县和境外知青、城镇居民先后下放大丰农村。
据权威部门数据统计,在整个上山下乡运动中,大丰县内各农林场圃、知青点、生产队,共接纳城镇知识青年11811人。其中包括外地下放到大丰的知青4895人(南京399人、无锡3016人、苏州611人、本省其它地区373人、外省市496人);全家户(含半家户)下放的城镇居民4568户,19465人。其中包括无锡3100户(12000人),苏州980户(3800人),其它地区60户(250人);在下放的城镇居民中,有全民职工843人,大集体职工1759人,带薪下放干部1245人。
城镇知青、全家户(含半家户),下放大丰县本土境内总人数31276人。

本文作者廖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