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练亚平,现退休在家。家里有两个可爱的孙儿——13岁的畅畅和8岁的沐沐。今天想借《大丰之声》平台,和大家分享一段陪伴他们保护视力、远离眼镜的经历。
七八年前,畅畅还在上实验幼儿园。园里做视力筛查时,发现他一只眼睛散光加斜视,另一只弱视加远视,平时走路还经常摔跤。幼儿园建议我们尽快带他去大医院检查。我二话不说,带他去看了眼科专家。医生给他配了一副眼镜,一边是遮挡式的,另一边是普通镜片,还嘱咐我们回家让他多做串珠子这样的精细动作训练,说是能帮助矫正弱视。
那时候孩子才五岁,看着他出门都得戴着一只眼睛被遮住的眼镜,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么小的孩子,难道就要一直跟眼镜做伴吗?
资料:当时我带畅畅来“目明尔来”视力矫正中心咨询
当时我们给畅畅报了一个英语早教班,有位好心家长看我着急,就推荐我去大丰实验小学北门边“目明尔来”(也就是现在的“海琴护眼”)看看。起初我心里也打鼓:“视力矫正不是该去医院吗?社会上的机构能靠谱吗?”可转念一想,多问一句总没错。回家跟家人一提,孩子的爸爸有点担心:“妈,您可别被骗了。”我理解他的顾虑,但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一家能经营多年的机构,肯定有它的价值。我直接表了态:“孩子的眼睛比什么都重要,我有退休金,费用我来承担,你们不用操心。”
我常想,保护孩子的视力就像种树,不能光把种子埋下去就不管了,得持续地浇水、施肥、除虫、修剪,才能盼来枝繁叶茂。眼睛的健康,也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科学的训练。
带着畅畅去咨询,老板娘很亲切,详细介绍了训练方案:前三个月需要每天来做矫正,之后可以逐渐减少频次,直到18岁左右眼睛发育稳定。过程中孩子平时生活学习都不需要戴眼镜。她说话诚恳,我也就下定决心试一试。
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从没间断。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下雪,一放学就带着孩子去做训练。既然别人家的孩子能通过训练改善,我的畅畅也一定可以。
畅畅到店里矫正后,医院配的眼镜当天就摘了。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看人时不斜眼了,看电视也能坐正了,走路稳当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摔跤。工作人员告诉我,弱视会影响孩子对距离和深度的判断,所以台阶在他眼里可能是平的,平路反而显得凹凸不平。随着视功能提升,这种状况自然就改善了。看着孩子一点点进步,我心里特别欣慰。
原来的“目明尔来”,现在重新升级装修成“海琴护眼”。
在海琴护眼中心,我也遇到过不少家长,有的花了十几万带孩子跑遍大医院,孩子受了不少罪,最后还是在这里找到转机。每次听到这些,我都庆幸自己少走了弯路——在关键时候听进了那位家长的提醒,选择了“海琴护眼”。美丽的老板娘和工作人员小朱对畅畅就像对自家孩子一样耐心,这也让孩子每次都对训练充满渴望。
如今畅畅已经上六年级,一直没戴眼镜,只是每周末还会坚持来做训练。
沐沐从小训练,视力得到很好控制。
再说小孙儿沐沐。他四岁上幼儿园小班时,查出眼轴偏长。我不放心,又带他到“海琴护眼”检测,结果发现眼轴长度确实超标,比畅畅的还长,外加300-400度的散光。老板娘说,沐沐近视的风险很高,如果不干预,还等不到上小学很可能就要戴眼镜。但她建议畅畅的眼轴还在正常范围,可以再观察。
可我想,既然训练对眼睛有益,为什么不提前预防呢?何必等到快近视了再着急?于是我决定给两个孩子都报名,用专业仪器做系统训练。那之后,我们一天都没落下。有时带孩子外出,我们也把仪器带上,坚持每日训练。
两个孩子每天坚持训练
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沐沐的散光已降到100度左右,近视趋势被稳稳控制住。现在,两个孩子都不需要戴眼镜。畅畅曾经的散光、斜视、弱视、远视全都好了,视力还达到了2.0;沐沐也没有近视,只剩一点散光,还在继续调理中。
和“海琴护眼”打交道的这七八年,我深深体会到:孩子的视力问题,家长既不能慌,也不能拖。越是信任、越积极配合,孩子就少受罪,我们也少花冤枉钱,最终的效果也越好。
有人说近视不可逆,但从我陪伴两个孙儿的经历来看,近视是可防、可控的。作为一个走过这段路的长辈,我想对正在迷茫的家长说:孩子的眼睛,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用无“镜”的爱,陪他们走好每一步,光明的未来,就在我们坚持的每一个当下。
“海琴护眼”推出“无‘镜’的爱”公益活动帮助了若干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