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大丰方言及其运用

  这个话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研究过,还和夫人一起撰写过一篇论文,题目叫《从〈林教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看〈水浒传〉中的大丰方言及其运用》。在我之前,著名文学家茅盾也研究过其中的方言,这些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反映出,由于他不是大丰人,有的也搞不清其中的真实意思。

  水浒里的大丰方言比比皆是,其实这些大丰方言属大丰西部的本场话,由于白驹、刘庄以前与兴化同属海陵区,因此这些大丰方言也可算兴化方言。“一了”、“这早晚”、“日里”、“夹巷”、“团团”、“周遭”这些方言从开始到最后,时不时冒出几句,如果不是大丰人,看的时候可能就会被卡住。曾经请教过中文权威教师进修学校的李校长,他认为可能是一些元明白话用法在大丰地区语言中的延伸。

  先举几个例子:

\

  林冲在草料场服刑时,大雪压塌了草厅,林冲只好到路边的小庙暂歇。这庙是小庙,“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没庙主。”不一会儿听到庙外必必剥剥曝响,隔着壁缝看到草料场火起。林冲刚想开门去救火,听到门外有人说话,其中有人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这里“团团”“这早晚”就是典型的大丰方言。团团,是周围的意思,类似的说法还有“家后团团”,表示房子四周。这早晚,是现在的意思。在大丰方言中,跟“早晚”、“这晚”差不多。也有“那早晚”的说法,表示那个时候,以前的意思。武松在飞云浦杀死两个差人以及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后,夜里潜到张都监鸳鸯楼上,听到张都监向蒋门神、张团练炫耀:“这早晚多是在那里下手,那厮敢是死了,只教在飞云浦结果他。待那四人明早回来,便见分晓。”这里的“这早晚”意思同上。

\
著名画家戴敦邦笔下的林冲。 来源:网络

 

  杨志押送生辰纲时,叫军健大热天早上睡觉,高温期间赶路,为的是避开强盗打劫。“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这里的“日里”即白天的意思,“省得”读作xǐng de,是知道的意思。书后李逵回家接老母,怕官府抓他,慌张地驮起母亲就走,娘口渴叫李逵讨水给她喝,李逵叫她再忍忍,“娘道:‘我日中吃了些干饭,口渴的当不得。’”这“日中”指正午,大丰方言里还有“小日中”的说法,指中午前一段时间。

  杨志押送生辰纲路过黄泥冈。就在军健们特别疲劳的时候,来了一个挑担卖酒的(白日鼠白胜),先是晁盖等7人买酒,把军汉们的胃口吊了起来。晁盖他们跟白胜有一道对话,是故意大声说给杨志等人听的。“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这里的“一了”,在大丰方言中也叫“原了”、“一来”,都是“原来”的意思。我估计,如果不是大丰人,任你才高八斗想破头也不知道“一了”就是“原来”的意思。

  书中还有“三停中走了两停多路”(走了三分之二的路)、“脚后跟直打着脑杓子”(脚后跟碰到后脑勺,对奔得快的夸张说法),这些都是大丰特色浓郁的方言,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罗嗦了。

  《水浒传》最初是说书人的“参考书”(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施耐庵本人就是说书人)。大量方言的使用,使说书者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内容,让身边的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我想,如果施耐庵生在当今,他的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肯定也会让广大人民群众牢牢记住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再说了,《水浒传》讲述的是农民起义英雄的故事,有些农民英雄甚至是文盲,大量方言的运用有利于刻画农民的形象,如果通篇是文绉绉的语言,显然不符合人物的身份。

  但也应看到,大丰方言太多,会影响其他地方读者的阅读。毕竟,《水浒传》这一名著已经传遍全世界,不可能要求所有读者都了解大丰方言。

  讲这些,希望大丰的读者以后如果有机会读《水浒传》的时候,看到突然冒出的生僻词,先别忙“跳”过去,说不定这就是个大丰方言。讲老实话,看到几百年前的名著里居然不时讲着大丰话,我的心里是温暖的。这份自豪感可是外地读者所感受不到的。相信同是大丰人的你也会有这个感觉。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