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了不起?

\   袁隆平老人家去世了,媒体上悼念他的文章很多,评价非常高,群众送别的场面更是空前感人。但我看到这些文章在人物事迹介绍上,似乎都比较简单而抽象,没有讲清这位老人到底为什么了不起。
  我搞过新闻报道工作,什么叫有价值的新闻还是懂的。在我看来,一个人活到九十一岁去世了,不算新闻。一位专家级人物去世了,是新闻,但也不能算大新闻,因为各类专家很多。印象中,袁隆平是一位研究水稻的院士,他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卓越贡献让别人无法比拟,那才是大新闻。
  关于袁隆平生平事迹,纪念文章里皆有提及,但讲得太专业很笼统,除了让人感觉“高大上”,没有具体印象。想到了我的家乡老同学陈标,便打电话向他请教。我说:“你是比高级农艺师还牛三分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对袁隆平的贡献一定是很了解的,别跟我兜三绕四讲官话、行话、套话,只需用通俗的语言回答我一个问题:袁隆平特殊贡献体现在哪,与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多大关系?”
  陈标呵呵一笑,“老同学这是在考我吧,那我告诉你: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在于,他让全国人民能吃饱大米饭。当然,如果严格地说,袁院士研制出来的米俗称杂交米,但它的口感与营养绝不比大米差。还记得吧,你我小时候的主食都是以玉米面等杂粮为主,大米是稀罕物,因为我们不在水稻产区。那时水稻产量低,大米物稀为贵,水稻产区的人们也未必敢放开肚子吃。”陈标研究员讲得通俗易懂。他说,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产量一直很低,上世纪五十年代,亩产稻谷平均只有300至400斤。袁隆平是个奇才,他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现。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了一种不结果的“野水稻”,便把它与传统的水稻进行“杂交”,经过若干次试验,发现“杂交水稻”能够提高产量。再经过不断研究与推广,到了八十年代初,我国种植“杂交水稻”的地方,平均亩产达到800至1000斤。二是进取。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断钻研提高水稻产量,近年来他研究和培育出的水稻,平均亩产已达1500斤至1600斤,重点试验田达2000斤。三是开发。自古以来,水稻秧苗栽插到海水浸泡的盐碱地必死无疑,袁隆平晚年攻破了这道技术难关,培育成功“海水稻”,使盐碱地上也能长水稻产大米。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他能让全国人民吃饱大米饭”,陈标这句话说得很经典。民以食为天,因为有了袁隆平的贡献,神州大地上的水稻产量连续翻番,而且种植条件能扩展到海边盐碱地,由此增加的稻谷产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因而全国人民都有大米饭吃了。
  有饭吃,有米饭吃,这对曾遭受过饥饿的人们,对曾以杂粮为主食的过来人来说,袁隆平的贡献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得不承认袁隆平非常了不起,他是全国人民的恩人,我们永远怀念他。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