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带队干部沈华国,带领大丰县交通局水上二村知青点知青,在大丰烈士陵园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后的合影。
最难忘的旅行
1974年7月,我毕业于大丰中学,因未年满17周岁,没有达到"上山下乡"法定年龄,于是在同年9月赴大丰交通局水上小学任代课教师。一年的时光转眼即逝,第二年的10月,我清楚的记得那个初秋的早晨,我们在当时大丰航运公司路对面卯酉河码头,乘坐机动船一路东进前往水上二村知青点,便开始承载着我的青春和无限回忆的旅程。

欢送带队干部潘银华
最期盼的天气
晴天、阴天、雨天,乃自然规律,人类自然是无法抗拒的。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和心情,晴天大体要比雨天好,所以,通常大家最期盼阳光明媚的天气。然而,在知青时代,我最期盼的却是雨天。因为雨天通常是不需要干农活的,我们便可以顺理成章的“放假”,心安理得的休息。直到今日我依然可以忆起,当年每个雨天我窃喜的心情。没有亲身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是无法真切体会农活的艰辛和无趣的。对于我们这些年龄不到20岁的小伙子、小姑娘,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并且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这种茫然的感觉估计是当今的年轻人无法理解和难以想象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是那么期盼雨天。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广阔天地实现大有作为的愿望。但农村艰苦、单调、乏味的生活,却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农村,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生长和壮大的地方。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都曾经有过知青的经历,这也对他们日后治国理政、制定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确耽误了许多年轻人的大好时光甚至是美好未来,但历史的功过又有谁说的清,便留给历史自己去评说吧。


知青点知青在水上二村田边合影
最悲催的“坏人”
自1957年以后,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在那个年代,农村同样沉浸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氛围中。记得有次参加村里的批判会,其中有一位被批判的对象(当时称为坏分子),年近40岁,小学文化,因为常年跑船,见了些世面,碰上谁总爱多攀谈几句。却不知在何时何地说了句:“社会主义好是好,就是肚皮吃不饱”。在当时,这样的言论绝对是反动透顶的言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污蔑。因此,他就成了日后各种批判会的批判对象。
其实,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吃不饱的现象在某些地区还是比较普遍的。即便在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难免也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我估计他或许也是从别处听来的,却未能去其糟粕,让自己因此戴上了“坏分子”的帽子,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悲惨和痛苦的,整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也将随之坠入深渊!

秦红兵在水上二村仓库前篮球场练体操
最幸福的晚餐
从我记事起,我国一直处于商品短缺的状态,这一状态大约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年代,人们如果能够吃得饱肚皮那就很满足了,所以根本就谈不上吃得好。1976年的夏天,我不幸得了疟疾(民间称为打摆子),一会儿寒颤发冷,一会儿大汗淋漓,人特别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我想家了,想妈妈了,真的很想,特别地想。妈妈毕竟是医生(当时的大道公社卫生院当医生,医术水平不算高,相当于现在的全科医生),对于疟疾的诊疗完全能够胜任,也或者说我就是简单地想家了。那次生病,我得到了特别的照顾。那天晚上,水上二村的丁桂祥主任让食堂给我做了鸡蛋面条,算是一顿最幸福的晚餐了,那是我终生难忘的美味!也让我深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次生病,也使我充分理解人在生病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也促使我日后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40多年来,随着国家对疟疾防治工作的重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原发性疟疾病例已很少有报导,以至于我们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抗疟药也已不作为重点药物介绍。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抗疟药青蒿素研究成果一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对此,作为一名从事《药理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秦红兵和贫下中农一起放牛
最创意的品尝
这里所说的品尝,并非我们通常对菜肴美食的品尝。那是在特殊场景下对中药“黄连”和“蜂蜜”味道的品尝,它不是简单地对2味中药味道的体验。当年,我们知青点带队干部沈华国书记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忆苦思甜”活动,他带领全体知青成员来到大丰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开展“忆苦思甜”教育。他事先准备了两瓶水,首先让我们每人尝一口“黄连”(当然事先并没有告诉我们是“黄连”),接着问大家什么味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苦;然后他又从包里掏出一瓶“蜂蜜”水给大家尝一口,又问大家什么味道,大家回答自然是甜。
品尝了“苦”和“甜”两种味道后,沈书记严肃地对大家说:你们从小生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一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旧社会究竟有多苦,那是比黄连还要苦;新社会有多甜,比蜂蜜还要甜。因此,你们不能千万忘记那万恶的旧社会,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按照现在的观念来说,我觉得沈书记这一“忆苦思甜”教育方式还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对我们这些知青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秦红兵在大丰烈士陵园拉小提琴
最畅快的吃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质供应匮乏,人们往往更多的追求是满足生理需求(首先是填饱肚子)。
计划经济时代买肉必须凭票,每人一个月好像是供应4两肉,那时食堂都很难闻到腥味。我们正处于长身体时期,整天干着农活,肠子里没有油,那时是多么渴望能够美美的吃上一顿肉。大概是1976年的春节前夕,水上二村给我们知青点每人发了2斤猪肉,原本是让大家带回家过年的。不知是谁的主意,说不用带回去了,将肉烧了吃掉,大家一致赞成。那天晚上,我们4个人(2个男生2个女生)将8斤肉一顿给吃完了,这是一次最畅快的吃肉,太爽了!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供应匮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庶美好的生活。当今中国,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国家为人们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回首过往,我们早已摆脱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初级阶段,在不断地向更高的阶段努力。

知青点战友徐培娟和聂玉珍在水上二村篮球场上
最难忘的歌声
歌声可以承载岁月,承载记忆。“文革”期间,我们听得最多的歌是样板戏的唱段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红歌。记得当时一位知青战友从家里带来一歌本,其中,有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哼了几句就感到这首歌的旋律和过去的歌不一样,因此就喜欢上这首歌,很快便学会了,以后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唱这首歌。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起飞翔……”。
有一次,县里的领导来水上二村知青点检查 “上山下乡”工作,水上二村的领导让我们组织一个文艺节目,我们就搞了个知青小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汇报演出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多年后,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听到这首歌,都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只要有机会K歌,我常常会选唱这首歌,平时高兴时也喜欢哼上几句。听着、唱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总能勾起我对那段知青生活的回忆。

七十年代末,秦红兵在南通医学院实验楼前
最悲伤的日子
1976年9月9日,那是当时中国人民最悲伤、最痛苦的日子——伟大领袖毛主席突然逝世。在那段时间内,我们沉寂在无比悲痛之中,心里一直很难受。当时,我心里想,毛主席逝世了,中国的天会不会塌下来,中国将来会怎么样?谁来领导我们继续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呢?估计当时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应该不在少数。
然而,中国的天并没有塌下来。随着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对毛主席和“文化大革命”都作出客观的评价。虽然今天仍有人别有用心地否定和诋毁毛主席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历史会证明,毛主席无疑是中国最伟大、最杰出的人物,他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是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的伟大思想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我们同样不会忘记,邓小平带领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了。当前,习近平同志正带领着我们实现着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咱们这些退休知青,一定得好好活着,等待圆梦的那一天!

南通医学院田径队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1979年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队合影)
最难熬的春节
随着“文革”的结束,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得知这一消息后,我请假回大丰县城复习迎考,那年秋天我们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高考:“初考”和“复考”。记得初考结束后我又回到水上二村知青点劳动,有些人就留在城里继续复习。
我为何去水上二村继续劳动,一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参加复考,二是为了说明自己政治表现好。当接到复考通知后我又回城复习迎考。记得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苦战”,考完后遇到一些同学,有人写工人如何苦战,农民如何苦战,还有解放军如何苦战,而我写的是自己如何苦战高考。听说该作文得了比较好的分数,一次在向语文老师汇报高考作文情况时,他听完我的汇报后说:“文章合为事而作”。当时,我国刚刚结束“文革”,一切百废待兴,而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在这,不得不提到我中学时代的两位老师:语文老师赵伯英和数学老师马恩宏,赵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但是,我那时作文就是写不好,最好成绩获得过1次B+,所以赵老师一直不太喜欢我,老师都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马老师比较喜欢我,高考复习时他对我婶妈说,我应该能考上大学,这也增加了我高考的信心。我很庆幸高中阶段遇到两位好老师(后来赵老师和马老师都调到盐城师范学院任教),真心感谢赵老师和马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对此,我一直铭记在心!
1978年的春节是我经历的最难熬的春节,我在焦虑的等待中度过了1978年的春节。终于,在春节后我接到了南通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而给两年多的知青之旅画上了句号。同年2月,我告别了知青战友,来到南通医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秦红兵考上大学后知青点朋友送的影集
最真挚的情谊
除了亲情外,人们赞美最多、最值得珍惜的是同学情和战友情,知青朋友们也喜欢把彼此称为战友。除了家人,人的一生,与同事相处时间应该是最长。但是,不知为何?人们很少提到同事。我一同事前几天和我聊天时说到,“同事同事,就是一起干事”。人退休了,喜欢怀旧,也许老年人都是这样。过去几十年,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战友、同学联系和交往。现在离开工作岗位,相对轻松、自由,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因此,时常想起当年的知青生活。曾记否?晴天,一起在大田挥洒汗水;雨天,一起在宿舍唱歌聊天;夏天,一起川东河中流击水;傍晚,一起篮球上投篮盖帽;夜晚,一起骑着自行车去林场看电影……
记得在我离开大丰去南通医学院报到前夕,战友们给我送来了钢笔、笔记本、影集、毛巾……。两年多的知青战友生活,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幕幕的回忆,醉人心脾,终身难忘!战友情、同学情为什么最值得大家最珍惜,因为她最纯洁、最无私、最真挚。随着大家的朝夕相处,彼此交流不断深化,有些战友关系自然发展成了恋爱关系。咱们10多人的知青点,最终有2对情人喜结连理(照片附后)。在此,衷心地祝福他们!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更加珍惜这段难忘的知青战友情!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自1969年启动,一晃已经50多年过去了,作为一位小知青,有幸参加过大丰知青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活动(2019年)。转眼离开知青点水上二村40多年,但是,知青点的生活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令人难忘,这一切仿佛是在昨天。

秦红兵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

2015年,下放40周年,重回知青点合影(当年的集体宿舍前)


文中说到的两对知青伉俪
【编者按】
六、七十年代,大丰境内,先后有八万多名上海知青,响应国家号召,远离故土,来到北上海飞地一一大丰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川东农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而鲜为人知的是,大丰本土境内也有数万名城、镇知青、全家户上山下乡,落户于大丰各大农林场圃、人民公社、知青点。他们服从大局,忍辱负重,一样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大丰知青的奋斗历史,大丰众声特别推出了秦红兵教授(原大丰县交通局水上二村知青)的回忆文章和相关图片,以飨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