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夏风拂过平整的稻田,朱海兵望着田里的景象,眉头却越锁越紧。南边的秧苗已蹿至10公分左右,叶片舒展,透着勃勃生机;北边的地块却泥土裸露,杂草悄然出土,零星的稻种躺在地上清晰可见,还有大部分稻种仍埋在土里,毫无动静。这同一块刚用挖土机整平的稻田,因稻种来源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南边是他自留的稻种,北边则是新买的“丹旱稻53”糯稻种。
朱海兵取了两块样品,左为“丹旱稻53”糯稻,一颗未出;右为自留种水稻。
这场始于6月下旬的购种纠纷,让从事生态农业十年、坚持不施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朱海兵陷入困境。他的诉求很简单:希望责任方能承担部分损失。可从卖稻种的老板拒接电话到相关部门的“小事化了”,维权之路走得格外艰难。
十年生态路,栽在“一粒种”
朱海兵与土地打交道几十年,早年和周围农民一样也依赖农药、化肥、除草剂增进农作物产量,后来学习了生态农业知识后,改变了种植方式。“我这十年全过程不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靠的是自然生态循环和土地自身的肥力。”他对土地的熟悉,早已刻进骨子里。
今年6月,他计划在自家稻田试种部分糯稻。因本地农资店没有糯稻种,经大丰区蒋三农资经营部协调,老板蒋某从经销商处调来25斤糯稻种,按5元/斤结算,后以优惠价支付120元。“袋子现在还在家里,清清楚楚。”朱海兵说,这是他第一次从该渠道购买这个品种。
为了让稻田平整、进水均匀,他专门花1600元请挖土机整田。6月24日完成整平后,按平地师傅的指导播种:水未沉淀时撒种,次日太阳出来前(早8、9点前)放掉田水,避免种子被烫伤。“步骤一丝不差,南边用自己的种子,北边用新买的糯稻种,同一天播种,同一块田地。”他说。
六七天后,差距逐渐显现:南边稻苗破土而出,长势稳健,很快长到3、4公分;北边却“纹丝不动”,看泥土上的稻种以及扒开泥土看,种子毫无发芽迹象。“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同田同管理,唯一变量就是稻种。”朱海兵第一时间联系蒋某,对方让他直接联系稻种经销商。
商家“冷处理”,责任谁来担?
拨通经销商电话的瞬间,朱海兵还抱有沟通的希望,可电话接通后被直接挂断。“再打,还是挂断,微信也不回。”几次尝试后,经销商终于通过语音回复,语气强硬:“不可能是种子问题,你自己找原因!”说完便挂断电话。
无奈之下,朱海兵回到农资店找蒋某。7月初,蒋某来到稻田查看,看到北边稻种未发芽的地块,当即断言:“秧脚没有毛孔,是你用肥料水封闭造成的。”
朱海兵立刻带他走到南边田埂:“蒋老板你看,这是同一块田,这边用我自己的稻种,已经长到5公分了。”他加重语气,“我十年不用化肥农药,这点底气还是有的——如果真是化肥问题,损失我全担!”
事实摆在眼前,蒋某不再坚持“肥料说”。由于经销商不理会朱海兵,蒋某也不再积极表态。朱海兵随后向街道农业农村部门反映情况,他最焦虑的是时间不等人:“田已经整平了,只能种水稻,改种玉米、大豆的话,要再请机器加做田梗,阻断稻田水向北流,还得重新买60米的管子引水。就算改种了,产量也上不去。现在正是种稻的时节,拖一天,损失就多一天。”他提出诉求:“种子钱是小事,但整地、播种、耽误的农时,算下来损失不小,我不求全赔,至少商家承担一部分总行吧?”
该部门一位女同志的回应却让他失望:“这是小事,大家退一步,按上限350元解决。”
农民与商家的“不对等”:谁为损失买单?
7月3日,朱海兵再次找到蒋某,明确表示:“现在稻田要么补种,要么重新种,再拖下去,稻子都赶不上生长期了。”蒋某口头答应“承担种子、人力、操作费用,帮忙找苗补种”,可直到7月11日,承诺仍未兑现。
“经销商就是拖着。”朱海兵叹了口气,“我一个农民,耗不起时间。经销商是老板,电话不接、责任不担;蒋老板是做好事帮忙的,看了现场也清楚问题,不好多说什么。农业部门说‘小事',可对我来说,这是一季的收成啊。”
朱海兵面临的烦心事,折射出农民与农资商家之间的“不对等”:农民依赖种子、农资生存,出现问题时,往往面临举证难、沟通难、维权难的困境。朱海兵的“同田对比”,同一块田、同一管理方式下两种稻种的不同长势,直接指向种子质量的嫌疑。
可即便如此,他仍要面对商家的“冷处理”和相关方的“轻描淡写”。“相关管理部门没有一人来田里勘察,他们说上限350元,连我整地的成本都不够,更别说耽误的农时和后期补种的成本了。”朱海兵说,他不是要“讹钱”,只是想讨个公道:“如果种子没问题,为什么同田不同效?如果是我管理问题,为什么我的自留稻种能长好?”
农时不等人,公道何时来?
眼下,盛夏已至,水稻种植的最佳时节正在流逝。朱海兵的稻田北边没有一棵秧苗,大片杂草正悄然生长,南边的稻苗却在茁壮成长。“再等半个月,就算补种也来不及了,这一季可能就白瞎了。”他站在田埂上,望着烈日下的土地,满脸焦灼。
十年生态路,朱海兵守着“不违农时、不伤土地”的原则,从未出过这样的岔子。他想不通:“我踏踏实实种地,新买的稻种不出苗的损失,凭什么要我买单?”
在农村,类似的农资纠纷并不少见。农民往往因信息不对称、缺乏维权渠道,最终“自认倒霉”。朱海兵的坚持,不仅是为自己讨回损失,更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农民的权益,不该被当作“小事”;农资商家的责任,不能用“挂断电话”逃避。
截至发稿,朱海兵仍在等待稻种经销商的处理,也在期盼农业农村部门能更深入地调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