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鹤年与五台山

 \
高鹤年居士(1872-1962)像。
    高鹤年(1872-1962),名恒松,字鹤年,别号终南侍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教居士。一生修行大概可以概括为禅净双修、慈善救助、护法弘法、行脚参访四个大的方面。其事迹在《高鹤年居士与近代慈善事业》(2010)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介绍,纪华传先生高度赞叹其为“佛门中三德具备之人”,时人称誉他“维摩应世,乘愿再来”,堪称近代佛教居士中的典范。高鹤年居士也被誉为“佛门徐霞客”,其三十五年行脚,朝山访道,并撰《名山游访记》,被刘瑞达视为“20世纪中国佛教散文之精品”。   在走访名山大川,参访善知识的过程中,高居士与五台山结下了深厚的佛缘,其一生多次游访北五台,也曾在南五台修禅结茅庐六处。本文“北五台”,指的是今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山,而“南五台”则指的是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的中段主峰。据黄夏年先生考据,北五台和南五台,在历史上分别被视为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均十分殊胜。现将高居士在南北五台的事迹稍加介绍。    \   一、高鹤年在北五台   高鹤年一生多次登北五台,在此不一一赘述,今仅选取其中较为特殊的四件事,用“辛卯明志向、癸卯遇菩萨、壬子御风行、甲寅阅华严”来概括。     (一)辛卯明志向   据《名山游访记》介绍,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年)春天,高居士从江苏的淮安府山阳县出发,到山东泰安县泰山后经过北京辗转前往山西省北五台,取道陕西省南五台,后又到四川峨眉山和云南鸡足山,这次行程跨度,纵跨黄河与长江,涉足七省,而且之后又到贵州、广西、湖南等省。    \ ▲南岳大庙  摄影:广初     高居士在北京便开始多次打听前往五台山的道路,而遭遇到“出家”或“在家”的人生选择。北京郊区旃檀寺的老当家师父劝说云:“出家方可行脚访道,磨炼身心。千里不带柴和米,万里不要零用钱;有寺好挂单,逢庙便赶斋;随地应经忏,处处好化缘。如做居士朝山参学,有寺不好宿,有庙不能饭,有钱不能带,无钱不能行,难哉苦矣!”   面对这样情真意切的出家劝进,20岁的青年高鹤年并未仅出于现实需求的考虑,就盲目做出家的选择。他诚恳地说:“自愧无道,不敢出家。谚云:‘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若无真正道德,不能消受,罪过大矣。’学人之志,愿食菜草根充饥。”这种观点,高老持守了一生,表现出一位居士对自我德行的谦逊,以及对出家之神圣事业的尊重赞叹。     (二)癸卯遇菩萨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年)四月,高鹤年遍参五台,在北台迷路之时,蒙菩萨领路。高老回忆说:   “正顾视山光,忽狂风大作,雨雪交加,顷刻间风雨稍息。石室之内,水有寸深,难以度夜,只得冒风雨而行。阴云遮覆,当午如同深夜,四面悬岩,觅路不得,忽见云中隐隐有牧童骑牛而过,余随询之,牧童不答,余行快,牛也快,余行慢,牛也慢。行约三四里许,豁然云开万岭,光照大千,瞬目之间,人牛俱不见矣。奇哉怪哉!彼时历历分明,毫不昏昧。余若造妄语欺人者,永堕拔舌地狱也。”   这段神奇的经历,留给我们许多遐想。骑牛的牧童,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也可能是观音菩萨的化现。千百年来,正是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宗教体验,加强了佛教徒的信仰力量。     (三)壬子御风行   壬子年(1912,民国元年)七月,当高居士与两位出家比丘一同登北台之时,   “回顾二师在后约四五里,余见天色不早,知北台现有人居,不若先登,请人接引伊等,遂急急过岭下坡,忽来一阵大风,将余吹悬于空。御风而行,飘里许而坠。彼时正念分明,颇觉奇异。西望日已落山,天渐昏黑,抖擞精神,达顶天已黑。”   这段经历实在是不可思议。彼时山中饿虎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但高居士御风而行,恰好避开险要之地,安全返回。     (四)甲寅阅华严   甲寅年(1914,民国三年)七月,高居士从北岳恒山经北五台再往南五台而去。一路行脚不辍,但“因沿途受风寒暑湿,染痢病颇重,发愿看《华严经》一部,日往塔礼拜。每日看经礼塔,自求忏悔。”高居士精勤地阅经拜忏,加上简单的医疗,身体不久也顺利地痊愈了。《华严经》是高居士比较重视的经典,他一生所奉行的行脚参访,模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而遍访名山善知识,均是受到《华严经》的影响。     二、高鹤年在南五台   高鹤年在终南山结茅多年,南五台作为终南山中段难得的台地,也确实十分适合搭茅棚静修,过冬禅修。他曾添修茅篷六处,供养十方高士。后又建造骨塔,成就念佛堂等,其特别的事迹,可以概括为“癸卯首经冬”“建骨塔佛堂”和“构大觉茅篷”三件事,简述如下。
    (一)癸卯首经冬   己亥年(1899,光绪二十五年)可能是其第一次上终南山。到了癸卯年(1903年),32岁的高鹤年从长安行脚至终南山,三天之后,“中秋节,余邀茅篷诸师及行脚僧四五十众,普佛利孤,设上堂斋供佛及僧施食等事,仍回茅篷。”高在后谷建设了两处茅蓬,命名为“维摩”和“文殊”,供养山中有道之师禅修。入冬之后,高居士又邀请诸位僧师共聚连打七个禅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主席、维那等设置齐全。   “余负担经冬供养,并充当内外护七。当值行堂茶头饭头菜头库头一切杂务等事,均以一身兼之,另雇一人烧火担水。光景较南方金山高旻等处更佳,其规模尤美。并助新棉被十条,供养诸师。接连七七四十九日,并留诸上善人度岁。烦劳太过,兼受风寒,遂回茅篷独住休息。光阴迅速,不觉度年。”高居士充当护七,一身兼数职,结果积劳成疾,可见其能力之强,道心之坚。   农历春节过后,在1904年的二月,高居士到湘子洞下半里的拴龙桩茅蓬处,“地基颇佳。拟即添修茅篷六处,定名曰普贤、曰大悲、曰大愿、曰华严、曰净业、曰极乐。此事全托觉朗上人一手建造,供养十方高士,并接众等事。”在条件艰苦的终南山中,结庐供僧修行,确实是雪中送炭的善举。     (二)建骨塔佛堂   在1904—1907年间,高居士一直隐居终南山,暂住在南五台的栓龙桩茅篷,即相传观音大士降伏毒龙处。“因大兴善寺主人真空及清莲、妙老诸长者邀余设法化除山中道障,修建男女普同塔、念佛堂二处,重修茅篷数处,供养高僧。”   其起因是,“一日,志纯老人邀诸上善人聚集大茅篷,会商山中灵骨颇多,无掩埋之处,屡议建塔,有愿未果,今请高居士发心成就此举云云。余见终南茅篷,修道为天下之冠,因即慨允。”   具体的做法,是“将觉师募修石穴现成水池切实整理,水源改道,穴内造成三面台子数级,置诸灵坛。上建瓦房三楹,中建砖塔一座,上奉佛,中供灵位。东盖厨房,西搭客寮,后造房间,名曰十方普同塔院,又名念佛堂。西谷上筑文殊维摩茅篷,下有旧屋三间倒塌,今亦重修。工峻时,秋来矣。”   终南山历来行者众多,条件艰苦,修行人如果命终,极少得到妥善的后事,山中野兽争食尸骨之事时有发生。因此高居士在长老们的带领下,出资修建骨塔,利用现成水池,改道整理,收治尸骨,同时建念佛堂,让生者积累极乐资粮,亡者有缘往生净土;重修茅篷,新建厨房客寮,安顿修行人之身心。这样实实在在地利益众生的善举,真可谓是大慈大悲,菩萨心肠。据田野调查,这个十方普同塔院现今还在运转。  \ ▲南岳大庙  摄影:广初      (三)构大觉茅篷   1914年,高鹤年居士在南五台构思建造大觉茅蓬,印光法师为之亲撰《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后(高)于禅悦之暇,游于灵应摄身二台之下。见其岩高峻,其地平敞。恍悟宿世曾住此处,遂名其岩曰大觉。”高居士故地重游,激发他恍悟宿世之因缘,加上印光大师来信说准备回汉中,因而发心搭建大觉茅篷,供大师居住。不料“连接谛闲、印光二老,及狄楚青、王一亭、程雪楼诸老邮电,云京津水灾奇重,各教纷往拯救,惟我教无人发意,望火速出山,发菩萨心,设法救济云云。”   诸山长老及社会大德均来信催他代表佛教参与赈灾,大觉茅篷的建设就此搁浅。后来,高居士在家乡创办刘庄净土院,在院外西侧建造小庐自居,行脚、赈灾之余,便隐居在此,名曰“大觉精舍”,也算异地实现了南五台大觉茅篷的构想。晚年高鹤年在此大觉精舍居住时间较长,其著作《名山游访记》就是在这里整理补编的。
  \  高鹤年居士修行的“大觉精舍”,现在高鹤年故居西南角。   三、结语   北五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南五台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南北两座五台山,是高鹤年居士重要的精神源泉和修行场所。虽然事务繁忙,行脚赈灾慈善救助等,往往居无定所,但只要条件允许,高居士就坚持“五台山度夏,终南山经冬”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与高鹤年来往颇厚,曾撰文称“鹤年居士高恒松者,出身江苏,笃信佛乘。才登仕版,即弃簪缨。备询宗匠,效善财之遍参。普体名山,同紫柏之游历。”印光大师向我们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在精神层面,其三十余年行脚名山游访,是学习《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因此不同于徐霞客的记录山川水文,地理猎奇,而在于记录高僧大德的嘉言慧行,及佛教典故及当时风范。二是在路线方面,是追随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师,凡前人所行,高亦行走之,参访之。这一点高鹤年在其亲撰《遗嘱》中明确自陈说“明紫柏大师日行三百余里,凡天下名山圣道场地,无不瞻礼。余愧无紫柏之神足力,而蹩蹩跋涉,凡紫柏所到处,大都亦到,故有《名山游访记》之志述。”高鹤年居士舍家修建“刘庄妇女安老净土院”,于1921年动工,1923年竣工,历经日本侵华战争、苏北洪水饥荒、文革十年浩劫,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道风,以及小部分土地,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亲自撰写“净土院”三字。  \
▲南岳大庙  摄影:广初
    笔者自2015年开始,便奉师命在净土院常住学修,有感于高居士之行仪德风,特此撰文,只涉及其中南北五台山的有关事迹,是高居士一生云水生涯,行脚无数中的一小部分。   学僧不揣鄙陋,用以下十句话来概括其一生行仪:   崇华严之殊胜,承紫柏之遗风。   学善财之参访,得菩萨之应现。   倡禅净之双修,担护法之大任。   兼慈善之救助,建刘庄之净院。   留万世之芳名,真近代之大德! \
净土院现在已经成了香火旺盛的佛教女众修行道场。


  作者简介:
\   释慧正,女,1979年生,湖北洪湖人。在南京鸡鸣寺出家,在江苏省尼众佛学院担任授课法师多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佛学与佛教史。现在净土院常住修行,高鹤年居士研究者。手机同微信号:13813097971,希望对探讨研学高鹤年老居士感兴趣的法师或居士添加微信,共同学修,一起进步!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