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81岁大儿子杨朝宰照顾102岁母亲施惠明的生活。
大丰有两位百岁老人是亲姐妹。姐姐叫施惠娥,住草庙新东村1幢楼的1楼。那天见到时正剥着种蒜,虽满脸皱纹,却安静祥和,104岁。她耳聪目明,每天坚持走一两里路;剥花生,拣红豆大豆这些活做得很顺溜。而妹妹施惠明,102岁,眼睛几乎失明,耳朵也听不到别人的讲话,原来住在裕华晋丰村小儿子杨朝新家,现在随81岁大儿子杨朝宰住在城区恒达小区,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姐妹俩出生在海门盘龙镇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母生育9个孩子,施惠娥是家中老大,施惠明则是老二,其中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已经去世多年。另外3个妹妹也是70-90岁的老人了,身体比较硬朗。据她俩回忆,当时家里有十条田,约300亩地,在当地比较富有,但因多种因素开始走下坡了。在她们懂事的时候,就下地帮助父母干一些简单的农活了。后来,那一年恰逢闹饥荒,父母响应民族实业家张謇兄弟的号召,到大丰落户。家里孩子多,老大施惠娥读过几年书,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一直没有遇到心上人,33岁时才勉强和在家做长工的黄志清成婚,生育了3个孩子,二男一女。而妹妹施惠明22岁就和杨振祥成了家,生育了11个孩子,六男五女,最后一胎是龙凤胎。她生活的压力比姐姐要大得多。
“每个孩子都是我的掌中宝”。妹妹施惠明引以为豪的是,她自己没文化,但每个孩子都上了学,有的上了初中,有的上了高中,有的考上了大学。养活这些孩子不容易,最艰难的时候,她没日没夜地纺纱织布,熬红了双眼,但等到布换回钱,她又精神抖擞了,说:“我会刺绣、织布,孩子们的衣服、鞋子,都是我亲手做的”。丈夫是村干部,自己家什么都要带头,什么农活都要做,就是上河工挑泥这些重活也不能拖后腿。“家里子女多,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参过军”。施惠明说,“大儿子杨朝宰当兵的时候才17岁……”
说起这一辈子,两位老人都说很多已经记不得了。唯一让她们说容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施惠娥的老伴离世七八年了,但能牵手走过这风风雨雨的几十年,她很知足。而妹妹施惠明的老伴离开人世40多年了,一直跟小儿子生活。在她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在解放大中集的前夜,身为地下党的丈夫来为我们部队送信,结果被谷振之的伪军打伤,休养了几个月才好。说到这里,老人流下了不舍的泪水,而谈起为今的五世同堂,老人的嘴角又露出了笑容。
妹妹施惠明老人很坚强,在96岁的时候,股骨头坏死,坚持去医院手术,术后一个星期就可以下床行走了。她儿子杨朝宰说,自己很早就当海军,因文革提早转业回来,刘华清派员两次动员回部队,因家属身体不好就放弃了。老婆因病在1976年就去世了。后来又第二次当兵,到大丰边防大队工作。第二次成家,几年前因多种矛盾再度分手。他说:“我当兵早,没有为母亲分担家务。母亲不简单,更不容易,三年自然灾害时得了浮肿病。现在,她眼睛不好,但还是坚持自己洗衣服;生活上不讲究,早上牛奶、面包、萝卜干、咸菜什么都吃,每天也渴上一两杯小酒……我要好好陪伴她,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现在,姐妹俩的儿女们都孝顺。她们说,现在的时光最幸福。历经百年沧桑,姐妹俩依然精神矍练,待人好客热情,言语之间散发着一份从容、平淡和温暖……
网友评论